時間:2007年11月1日,上午10點
天氣:陰天細雨,天氣涼涼,氣溫約24度
約同友人登賢兄同遊
久聞板橋林家花園之美,惜未曾親炙,昨日心血來潮,突然想去看看,就約了登賢兄今日一同前往。也不管今天天氣的低迷,一古腦的興奮,撐了個傘,搭上捷運在府中站〈府中站站牌邊另註明林家花園,夠清楚了〉下車,一出站就有指標往林家花園,天氣果真是細雨霏霏,行人急急,但是澆不熄旅遊的興致。
出站右轉,走府中路經過有150餘年歷史的板橋慈惠宮〈 供奉媽祖〉,為其金碧輝煌帶著肅穆的氛圍所感染,而駐足參拜,並參觀了廟內的結構之美;在繼續的路上,也發現凡是宮廟庇護之下的方圓大概都會形成特殊的聚落,因此府中街有接踵不斷的算命攤--米卦或鳥掛的,頗具歷史痕跡的中藥鋪與傳統菜市場那熟悉的吆喝聲,一切似乎讓我又跌落塵封的幼年時景。
走過市場,終於看到那殘存的斑剝所帶出歷史味道的磚牆,我知道「林本源園邸」到了。
‧一道的寂靜更顯出它的風華↓
※林本源園邸歷史沿革〈錄自導覽摺頁〉
林氏來台始祖林應寅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自福建漳州府龍溪來台,最初居住在淡水廳的新莊〈今台北縣新莊〉。其子林平侯跟隨來台,受雇於米商,後獨自經營,往來台閩,逐漸致富。再與竹塹林紹賢合辦全台鹽務,財富累增。平侯歳四十時,衣錦還鄉,納捐官位。後無意仕途,乃辭官回台。時值道光年間,台北盆地漳泉械鬥頻仍,平侯擇地大嵙坎〈今桃園大溪〉建巨宅,四周圍以城堡,以資防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收租之便,於枋橋〈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建宏大宅園之始。
林平侯有五子,將兄弟五人依次取為:飲記〈林國棟〉、水記〈林國仁〉、本記〈林國華〉、思記〈林國英〉、源記〈林國芳〉等五個家號。其中國華與國芳,承繼乃父之風,勇於拓展。兄弟兩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合力在弼益館右側興建三落大厝,閤族遷居於此。不久在宅後興建林園林,禮聘名士呂西村、謝琯樵擔任西席,教導林維讓與林維源兩兄弟。光緒年間,林維源在三落大厝之南另大興土木,新建五落大厝並擴建庭園,奠定日後之規模。林氏以三代之力量,成為清代台灣鉅富,並興築甲第園林,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且與林家建立密切關係,由此可見板橋林本源家族,在台灣近百年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註:弼益館,為「租館」,面積約150坪,為特殊型態之四合院,於前後設有涼亭,作為點收租穀的地方。
‧國定二級古蹟,門票100元↓
台北縣二級古蹟林本源園邸,是台灣目前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古蹟,園
內蘊含了中國南方蘇州建築的細膩,與園林藝術之美。無論是樓閣、庭院、迴廊、小橋、流水無不顯現出她的嫵媚。現在讓我們進入一趟「歷史思覺之旅」。
‧汲古書屋,主要功能是藏書。屋前之軒亭造型高聳,其「卷頂」似乎受了南洋建築影響。園區如今亦提供來客學子「祈福卡」,串滿一串的福祝。
‧方鑑齋,昔日為讀書之所,前有一方形水池,水面如鏡,故曰之。池四方有書房、戲亭、看台、迴廊以及假山小橋,平時亦為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
‧來青閣,為園區最高、最豪華的建築,為昔日招待賓客下榻之處,相傳劉銘傳曾下榻於此。閣的四週以花牆區隔成數個小院,尤其左邊有一「橫虹臥月」橋更是一大特色,閣前有一戲亭,曰「開軒一笑」亭,是戲班粉墨登場娛賓之所。
‧香玉簃,「香玉」為「花」之代稱,「簃」為閣邊之小屋。香玉簃乃遊憩賞花之所,是以前林家招待賓客賞花喝茶的地方。
‧觀稼樓,顧名思義,是當年遠眺田園農民耕稼之樓,是園中第二大的建築物。樓前正對觀音山,有小院圍以書卷牆,象徵開卷有益,使人有趣的是,牆上有水果漏窗,採用石榴、南瓜、仙桃與柿子,有「福祿壽喜」之意。兩側闢八角門洞,八角形與書卷折線相映成趣。 ↓
‧定靜堂,為園區佔地最廣之建物,是林家招待賓客,舉辦盛宴之所,唯有貴賓才可大方走三進入大廳,其名取自大學篇「定而後能靜」。正面花磚牆有龜形磚及兩側代表「賜福」之花磚牆,都是佳作。 →
‧月波水榭,為一賞月之所,呈雙菱形造型,採吉祥之意,右側有迴旋石梯,額題「拾級」,意味步步登高。循梯而上登屋頂平台,據說當年林家小姐賞月、垂釣之處。
‧三落大厝,目前為林本源祭祀公業所有
這一趟細雨中的人文知識之旅,令人韻味無窮,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