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實在熱到讓腦筋裏充滿著「冰與涼」的關係字,今天陪老婆上菜市場,突然想到自己做「黑糖粉粿」來吃,老婆問『到底是加什麼粉』?我答『不知道』,好啦,既然不知道,那回家上網弄清楚再做吧!找啊找,突然發現一篇「真誠的綠豆粉粿,來囉!」詳細看完,有些感動,發現他不只是描述綠豆粉粿作法而已,也加入了許多令人感恩的文化情塑,我覺得應該把它引用給大家欣賞,同時也感謝作者的用心,對這片土地的感恩。
引用文章如下:
天氣實在熱到讓腦筋裏充滿著「冰與涼」的關係字,今天陪老婆上菜市場,突然想到自己做「黑糖粉粿」來吃,老婆問『到底是加什麼粉』?我答『不知道』,好啦,既然不知道,那回家上網弄清楚再做吧!找啊找,突然發現一篇「真誠的綠豆粉粿,來囉!」詳細看完,有些感動,發現他不只是描述綠豆粉粿作法而已,也加入了許多令人感恩的文化情塑,我覺得應該把它引用給大家欣賞,同時也感謝作者的用心,對這片土地的感恩。
引用文章如下:
搬離台南也已18寒暑,每年春節返鄉過節,都會攜家帶眷的到處走走看看吃吃,一來紓解筋骨,二來想以觀光的心情來看看這個我出生的城市是否誠如大家說的仍然是個「古都」?
先來談談,我以一般百姓心中的所謂「古都」的界定是什麼?
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繫於繩索之上的風幡,風幡在藏語中稱為「隆達」,直譯即為風馬旗的意思。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繫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
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的傳達和實現。到後來這種理念延伸到各個層面,喜慶時張掛風馬是希求天、地、人、畜吉祥諧和;起帳建屋時張掛風馬是驅災避禍求平安;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托哀思,等等。總之,風馬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