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去過一趟劍潭山,思緒回到那段荒煙蔓草的黑白時光,布衣草鞋的墾殖日子,劍潭北岸,劍潭山南麓上的劍潭古寺,踩在那泥濘碎石的朝山路上,絡繹不絕,人聲吵雜的善男信女,手牽著沾著一臉汙泥的童子,一路爬著小山坡,上來到劍潭古寺,雙手擎著3柱香,向著那抱子觀音菩薩虔誠的跪拜下去,一臉的肅穆,嘴裡訴說著「家裡老父身子骨老了,請菩薩保佑平安健康;家裡阮尪昨天去作山,不小心跌落山,受傷在家,拜託菩薩來給他醫好,給他很快好起來。」,那是一段信仰的生活日子,後腦杓梳著辮子的日子,過去了,龍旗虎幟換了一方白底紅點的日子,來了;生活還是一樣的過,只是多了許多的不一樣,終於有一天菩薩廟要搬遷了,這是個大代誌,一個一百多年的古廟在日本人因為要發動太平洋戰爭,強化統治者的威權與思想教化下,強迫地搬走了台灣人的信仰到了現在的大直北勢湖山腰旁,地偏僻了,來的人少了,漸漸地似乎有些人忘了它---------。

西元1901年九月二十六日台灣神社在劍潭山上落成。  s-F1337

duke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藏巖」此一地理名詞所代表的是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及其週遭違建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在自然地形上,北倚靠小觀音山(舊稱拳頭山)南望新店溪,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過去對外僅靠一條道路與外界聯絡,就是今日汀州路三段230巷。也就是如此隱而不顯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它的寧靜,但也成了都市中遺忘的角落。

寶藏巖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但擁有傍水山坡、漳泉廟宇與戰後違建眷村等等的人文特殊景觀,1997年6月後,受到部分台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全世界最高樓,台北101大樓齊名。

duke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的故宮與北京的故宮與維基對故宮的整理,讓我們可以有充分的認識那過去的明清500年歷史。

台北故宮新視覺  http://www.npm.gov.tw/zh-tw/home.htm

duke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