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騎腳踏車順著河走,可以看到許多座不同的橋,遠近都呈現出它獨特的面貌,從遠方靜靜地看著橋的位置與在它上面的許多流動,我感覺它是活的;之前開車走在橋面上,沒有太多的觀察,更沒有一絲的感覺;橋,對一個坐在車子裡的人而言,似乎只是「路」的概念而已,這對「橋」是不尊重的。近幾個月來,一直逡巡於景美溪、新店溪、淡水河、基隆河、雙溪河岸,居然被它那不同的結構風格給迷上了,每次經過都會再多看它一眼,每次穿過它的底下都會再一次的感到驕傲,這不但是感謝它的努力,其實更感謝完成這些傑作的工程師們。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跨新店溪、淡水河、基隆河上的橋。

地圖影像

collage

新店溪系統上的橋 :

中正橋,日據時代稱之為「川端橋」,連接永和與台北中正區〈日據時期稱川端町〉,此橋經過四次的擴建成為現在的4車道附慢車道及人行道的橋。

華中橋,民國65年10月10日落成通車,連接萬華和中和地區,當初有設立收費亭,機車1元,汽車5元,大卡車10元。因車流量大,很快的就把工程款還清,留下很多盈餘,後來收費員發生貪污事件,就取消收費了。

光復橋,板橋最早與台北市相通的橋樑,跨在板橋港仔嘴與萬華加吶仔之間的新店溪上,於民國二十二年(昭和七年)日人所建,為一吊橋,原名「昭和橋」,光復後才改名為「光復橋」。民國六十四年,於台北市西園路及板橋中山路之間重新興建光復橋。新光復橋全長712公尺,淨寬20公尺,包括四線車道(共15公尺)及兩側人行道(各2.5公尺).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看見的模樣。由於舊有的光復橋為一座吊橋,為了呈現它原有的風貌,所以在設計上以斜張式吊橋預力混凝土構造。更是遠東地區首座採斜張式設計的橋樑。斜張式橋樑的設計,乃是利用兩個相對面達到平衡和諧的美感,加上鮮紅的色彩,使得光復橋在落成之初造成一股驚豔與熱潮。

華翠大橋,所在位置為當時鐵路地下化前台鐵新店溪橋,八十九年七月廿日完成鐵路地下化工程,而將其改為車行華翠大橋,連接萬華與板橋,完工後的艋舺大道─華翠大橋─縣民大道可以直通板橋市中心區。

萬板大橋,是原西藏大橋。為紓解台北、板橋間的交通壅塞,政府在華江橋與光復橋間建跨越新店溪的華江二號橋又名萬板大橋(原西藏大橋),於民國88年底完工。

華江大橋,位於省道台3線上,在民國55年5月興建,於57年10月完工,為板橋到台北萬華的主要橋梁之一,為紓解光復橋(吊橋)車流量而興建,通車後拉近板橋與台北市間的距 離,同時吸引大量人口移入板橋。民國80年6月,因華江橋橋梁高度低於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二百年頻率的防洪水位,唯恐影響淡水河洩洪功能,而進行拓寬改建,並於民國85年9月完工。橋梁附近有雁鴨公園(華江水鳥保育區),可觀察雁鴨的自然生態。

P1040758

 

 

←------新店溪與淡水河在此分際,腳踏車道從此點開始走淡水河0公里開始計算。上一段新店溪段共9.5公里止於此。

 

淡水河系統上的橋:

中興橋,位於台北市成都路底,跨越淡水河,銜接經由三重的省道西部幹線。橋全長1,055公尺,寬14.5公尺,為台灣以預力混凝方法首先建築的大橋。民國四十五年十一月開工,完成於民國四十七年,為台灣光復後完成之第二座大橋。 因原橋僅高約7.5公尺,依大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二百年之洪水頻率,在淡水河中興橋之位置最高洪水位為9.12公尺,原橋高度勢必影響排洪。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十四日興工改建,於民國七十七年十月竣工,同年十二月一日通車。該橋全長1,077.5公尺,全寬30公尺。

忠孝橋,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跨越西寧南路聯接北門高架道路,再越過淡水河與三重接連,主橋由台北市及省公路局分別共同負責施工,分別於民國六十七年、六十八年開工修建台北市端部份626公尺及三重端部份519公尺。主橋總長1,145公尺,連兩端橋面則全長2,098公尺,寬31.5公尺,而位於三重的引橋部份長228公尺。

台北大橋,為省道上歷史最悠久的一座橋,其前身原為一木鐵混合建築的橋樑,為火車行經路線,於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興建完成。橋上靠近台北端處,原為一鐵懸橋,每日懸放,供往來淡水河上的船隻通行。光緒廿三年(明治卅年,西元一八九七年)此橋遭洪水沖毀,其後日人曾加以修復,仍不敵洪水被沖毀。民國十年(大正十年,西元一九二一年)日人將原橋重建為鐵橋,於民國十四年(大正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竣工,名為「臺北橋」,並成為當時台北八景之一的「鐵橋夕照」。當時橋面之寬度僅十三.四公尺,橋樑載重為日本舊規範載重標準八公噸。民國四十九年,於舊橋鋼架鏽蝕甚劇及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量,乃倡議改建。民國80年10月因橋過於老舊,且為配合淡水河洩洪功能,提高原橋位而予以改建,民國85年10月完工,即今日所見的台北大橋。

重陽大橋,位於三重市集賢路底,跨越淡水河,連接台北市士林區,為三重、蘆洲等溝通台北北區 北投、士林、陽明山等地的重要橋梁。該橋於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廿二日興建,完工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民國八十年元月通車,該橋全長905公尺,寬20至40公尺。跨淡水河的重陽橋,原來紅柱凌霄,歷經十餘寒暑,顯得斑駁褪色。在台北縣政府及三重市公所努力下進行改裝,退下斑駁的外衣換上雪白的新裝,夜晚在燈光的投射下璀璨光雕,五光十色繽紛奪目,展現絕代風華。

關渡大橋,1978年開始興建,為改善淡水、八里、蘆洲間交通,公路局在關渡附近建造一座四線道特殊結構鋼架橋樑,是遠東地區首座連續電銲式鋼結構橋樑,中間無銜接和伸縮縫,行車在上面不會有跳動的感覺。工程由唐榮鋼鐵公司承造,由國人自創的「潮汐架設法」,於滿潮時利用接駁船把橋體運到橋位,等落潮時橋體就可以自動安放在事先築好的橋墩上,於1983年完工,長539公尺、寬約20.72公尺。

基隆河系統上的橋 :

洲美橋,橫跨於基隆河上,是連接士林社子與北投洲美地區的交通要道;於1998年開工,2002年12月通車,主要是爲了疏導台北縣市前往北投、八里、淡水的交通及縮短行車距離。 洲美橋上的自行車道往北可到關渡,往南可接到大稻埕碼頭、華江燕鴨公園;也可從社子接往百齡橋到大佳河濱公園。

大直橋,是台北市的一座重要橋樑。橫跨了基隆河兩岸,南接濱江街復北地下道,北接大直地區。總長度823公尺,最寬處40公尺。大直橋是釣竿式斜張橋,民國91年底通車,成為臺北市新地標,特殊設計的釣竿型橋塔與紅色鋼纜使整個橋身更加亮麗。

麥帥一橋,原名為「麥帥公路一號橋」,是臺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橋,連接台北至基隆。民國五十三年興建,後改為南京東路六段。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配合基隆河道拓寬工程,拆除麥帥舊橋。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新橋完成,長340公尺寬41公尺,雙層式麥帥一橋之下層橋部份、南京東路引道段及環東大道開放通車,連接基隆路到南京東路六段、環東大道,使台北市區至南港(南港經貿園區)、汐止、文山與北二高的交通更為便捷。

麥帥二橋,緊鄰著麥帥一橋,在84年完工,是堤頂大道與市區的連接橋樑,同樣背負內湖及台北市區的交通重擔。

彩虹橋,橫跨北市內湖新民路與松山區饒河街的彩虹橋2007年七月完工,造價1.2億元,是北市唯一一座專門設計給行人或腳踏車族使用的橋樑,也是全台唯一一座、世界罕見的S形橋樑。兩岸橋幅(河岸寬度)一百三十公尺、橋寬四公尺,是座具有觀光價值的橋樑。 「因是S形,橋上每個點看出去的風景都不同」,將來橋中會有兩處設有咖啡座的平台,民眾可坐下輕啜一口飲料、欣賞河岸景色。 

民權大橋,民權東路在早期只有四段,從中山北路延伸到基隆河畔就沒了,民國70年時候,內湖到台北市只有麥帥橋相連,為了加強兩地溝通,便興建民權大橋,並再71年8月完工通車,於是民權東路便順著民權大橋延伸到內湖,並貫通民權隧道,成為台北市一條綿延的東西向主要幹道,並促進內湖的發展,所以現在的民權東路有六段那麼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ke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