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坑的開發
新店市由新店溪流經其間,恰好劃分東、西兩半,西半部名稱為安康地區。「安康」名稱之由來,係早期漳州漢民由今之中和市南勢角繼續向南遷徙開墾,到達此地時,但見原始林木繁茂、綠蔭蔽天,開拓之初俗稱「暗坑仔」、「暗坑庄」,意謂林木蒼鬱的山谷,故開墾亦相當艱困不易。於檢閱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一份「新興庄泉股夥」地契據知,最早至暗坑之墾首為朱子沛。西元一八○一年,暗坑業主林登選以此名不雅,奏請改名為「安坑」。台灣光復以後,民眾教育普及,遂三度將此地易名為更受人歡迎的「安康地區」。安康傍山近城,水秀山青,風景優美且氣候宜人,因此成為大家樂於居住之住宅地。
二叭子/植物園 二叭子的地名,從耆宿黃添財老者口中得知,此地名與早年的山勢地形有關,現在從二叭子登山步道的上方,俯望安坑通谷方向,仍大致可見山谷中,幾個淺丘的走勢形狀呈一個八字與一個倒八字,合起來是二八,故地名為【二叭子】。另一種說法是,早年獅子頭山方向番人出草,從三城湖沿著山腳到二叭仔,割去了二十八個人頭,所以此地名為二叭仔。二叭子溪由安坑山塊的大公尖山流向五重溪,景觀優雅。二叭子開發較緩,應不超過160年,全區範圍難界定,是山區散村型式,都是雜姓人家,其中游廖兩姓是漳州府詔安籍客家人的後裔。日治時代之前,居民都以務農為生。二叭子植物園位在安坑雙城路,總面積約150公頃;屬插天山斜坡丘陵地區的安坑山塊,為天然林帶與次生林帶間雜生共存的原始山林。
二叭子生態
位於雪山山脈北稜的插天山西斜面尾端,支稜分歧交錯,溪流縱橫,形成綿延起伏的丘陵地帶,其中之一的皇帝山山列等從新店延伸至三峽橫溪並割裂出一條縱谷,安坑就在這條縱谷間遲緩發展,直到近幾年山坡地造鎮的大量興起,綠帶橫亙的丘陵逐片地矗立起積木狀的建築群。「暗坑」,從原住民社群狩獵的林木蒼鬱山谷,到漢人結首墾地的聚落及至現今大規模社區造鎮的演變,一如其名轉變為「安坑」─安宅的丘陵坑谷。而原先人們生活依附的森林,也因為人類開發的腳步產生了劇烈的變化;從原始林相變為經濟造林及局部次生演替的天然林;也由狩獵轉為休閒;而其中二種造林樹種,至今仍為北部大部分丘陵山區的主要森林景觀,其一為四月下旬至五月間繁花如雪的油桐樹,另一種為緊隨油桐之後盛花如海的相思。二叭子植物園從雙城路進入後,幽靜的小徑右側山丘,五月時的油桐花雪像傾覆在眼眶裡滿格的畫面,隨後樹冠層將被黃色的相思樹海取代;然而到了園區的核心廣場後,沿途山景卻呈現另一番原味的綠色帶,這是一片頗為完整的次生天然林,各式樹種盡展其能地競逐生存空間,當在自然演替下各種勢力的消長逐漸緩和與定位後,就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下族群大融和的植物社會,人類社會也必然如此。
這片次生的植物社會結構要比人造林多樣且複雜多了,在典型的破壞地表上,速生植物台灣赤楊藉著其與根瘤菌共生的優勢,在步道兩側率直地成排豎立;野桐、白匏子、山黃麻這三種低海拔最常見的陽性樹種也各據其位,顯示步道的開拓有益其生存的利基;而與這四種植物競爭且占有一席之地的有大葉楠、香楠、及伴生的江某、假赤楊、山紅柿、披針葉饅頭果、裡白蔥木、筆筒樹等,其下層則以長梗紫麻與水同木為優勢種,小葉桑、山香圓、杜虹花等穿插其間。
如果從遠觀或以鳥瞰的角度看天然林與人造林的樹冠,將很容易分辨兩者組合的複雜度與單純樣貌。相思樹與油桐混生的山丘,平常就像墨綠色雲團與淺綠圓錐狀色塊的相遇,在五月間則似黃 與白的競豔。而天然林的解讀就像幼兒拿著畫筆隨意塗抹般的難解,也許在一般大眾的眼裡,油桐似覆雪般的盛花最令人讚嘆;然而,鳥兒、松鼠、蝴蝶及其他各種昆蟲,卻最青睞複合多樣化而人類所謂的雜亂森林;因為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是架構這繽紛世界的基礎,也最具親生命性,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才能真正的一窺大自然的原貌,認識更多人類以外的其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