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40668

                                                                                                       劍氣化長虹並此赤心衝漢霄
                                                                                                       潭光如明鏡照將善果示人間

四月中旬登劍潭山,惜未拜訪劍潭寺,今天騎上腳踏車越基隆河,經明水路,再穿過新建內湖線捷運高架橋下,抵北安路805巷口,穿過「劍潭古寺」山門,赫然發現門柱的話偈如是寫著,顯現出它有著過去一段與歷史不可分的故事,而這段情節也正顯示出台灣的地方文化與歷史交雜的不可分性。

據「台灣府志」云: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收取台灣,民間即傳說鄭氏部下「擲劍」與「墜劍」不同版本的故事。鄭之部屬奉令帶兵北征至此,與渡河〈基隆河〉,忽雷雨大作,潭底千年魚精興風作浪阻斷部隊前進,鄭部屬大怒,投擲配劍鎮壓魚精,精怪被除,然寶劍永沉潭底,此後逢氣候陰霾,風雨將作,寶劍便會在潭底煥光。另傳是,鄭氏與生番作戰,不意配劍墜潭,日久生靈,經常發出異光。昔日淡水八景之一「劍潭夜光」即源此,故稱劍潭。

劍潭寺是台北市內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原位於劍潭北岸、劍潭山南麓,背山面水,景緻清幽。傳說明鄭時期已有結庵,稱為觀音亭,奉祀觀音大士〈觀音佛祖〉。康熙56年第一次改建,改稱「西方寶剎」,乾隆38年又一次重建,因寺廟瀕臨劍潭,改稱「劍潭古寺」。日據末期,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想擴張「台灣神社」為「台灣神宮」,於是劍潭古寺被迫遷到大直北勢湖山麓,也就是現在位於中山區的劍潭寺。遷建後的劍潭寺,香火不如往昔鼎盛,或許正因如此,劍潭寺得以保留質樸的原貌。現在寺裡保存的古物很多,如:觀音神像、送子觀音石雕、十八羅漢金剛、古香爐、雙龍柱及大神案等等。寺門前的龍行御路,據說是神明或皇帝上、下殿時的踩腳石。

               tp215-336  

‧1924年改建完工的劍潭寺,除前殿及正殿全改為新的形式外,兩側增建鐘鼓樓,其前之溪流即基隆河。

 

 

 

關於劍潭寺的故事:「劍潭古寺」的緣起是這樣的,有一個漢人草創於此,供奉觀音佛祖,名曰觀音寺。台灣府誌說「觀音寺,在八芝蘭劍潭」。按淡水廳誌記載「劍潭寺,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由吳廷誥等人捐建。該寺有碑記,描述僧人榮華和尚,路經此地,遇到一條蛇擋路,以卜筮占吉兇,大吉,便在此建場興寺。之後,又有白衣大士托夢指示曰,將有八隻舟楫從上海經過基隆,可以籌募基金,果然靈驗,劍潭寺遂成。道光二十四,泉郊紳商重建一次。由此看來,僧人榮華和尚乃興建劍潭寺的人。到了光緒年間,寺宇已殘破不堪,當時大龍峒王氏自組董事會,提改建之議,由艋舺(今萬華)、大稻埕(今延平北路二段附近)、景美(今景美)各地方善信,醵金興建,至民國前二十八年才竣工。以後陸陸續續有增建、改建,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莊嚴的大廟宇才全部完成,並聘請辜顯榮為管理人。
整座寺宇分正殿和東、西兩側殿,正殿供奉的是觀音古佛,從黑黝的慈顏看來,可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除了善財、龍女分侍左右外,更有各式各樣的小觀音雕像環立於前,十八羅漢tp215-338分立兩佛龕,各個神情莊嚴,悠然自在,所持法器威武無比。
殿前尚有尊泰國呈供的白玉佛,高約四尺餘,色澤潔白無瑕,厚重的石雕觀音及斑駁的釋迦佛安座於後。
東側殿供奉的是延平郡王。延平郡王就是大家爛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依寺中尊奉鄭成功\的慎重看來,「劍潭古寺」的由來,和鄭成功的淵源,並非空穴來風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uke400 的頭像
    duke400

    bu:qzoom步客遊趣

    duke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