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親炙藏身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小部落,我帶著幾許輕鬆騎著單車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尋訪名叫『三坑子』的山野村落。
來自台南鄉下的我一直以來鍾情於古老的事物,小簡殘瓦、宮廟床閣無不勝景,既迷戀於型外,亦著情於質內;當聞三坑子的質樸內斂風情如此迷人,雀躍不已,當下約了好友數人,騎車閒散而去。
三坑子,在臨近大漢溪邊河階的三坑一帶,到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漢民陸續移居在此,並且建立永福宮〈現為村民活動中心區〉。因此地河階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在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三坑子的地名是由三條小坑而得名,位於北邊的是『鴨母坑』,而位於中央的是『火劫尾坑』,位於南邊的則是『蔗部坑』,這就是現在的三坑村。當初村民以農業為主,呈現自給自足的村落。後來因地處大漢溪左岸,以水運之便,而發展成桃園以北甚至新竹以北的貨物轉運站,有部分的物品也可以直接從三坑仔送到新莊、萬華,甚至於大稻埕、淡水等地。在此情形之下,三坑子逐漸發展成了商業街屋,當時的街屋的風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坑街屋。
鐵馬終於走出與汽車爭道的大鶯路〈大溪與鶯歌間〉到達進入大溪門口的武嶺橋,越橋後轉入河岸腳踏車道再穿過大慶洞即遇有著類「巴洛克式」風格設計的大溪橋〈大溪鎮市街建築似乎對此風格情有獨鍾〉,一個被鎮公所規劃為休閒的景點,從橋上看橋下大漢溪河床由於砂石過度開採,水力侵蝕與搬運,河床砂石流失,底岩裸露,而出現河底的大皺摺,倒是一番別緻景象。繼而趨車踏上河底單車專用道,循著規劃清楚的指標開始縱情於無拘的鄉間車道上。氣溫約在攝氏18度左右,溫和舒爽,一路上無車,出奇的安靜,聽到的是遠遠急馳而過崁津橋面的微弱馬達聲,但也驚不起一絲悸動,剩下的就是輪胎壓在碎石路上發出的唏嗦聲了,不想騎得太快,因為那是一種浪費。在這裡自私的心會莫名的湧起,自私於擁有眼前紅白黃綠花海的生動,自私於田間稻作休耕後的黑與白,自私於高低起伏於鄉間的曲折,自私於滿畦青綠豐腴的韭菜,聞到的是遠處農民燒曬乾稻梗所發出的煙味,土的味,草的味,讓空氣變得很歷史,心,突然間鬆弛了。
此時,友人蔡先生自桃園亦單車逕此一聚,謝之。會同騎往生態園區湖邊涼亭小憩,然人為斧鑿用力甚深,自是一番景象有別,稍事片刻繼續上路;路徑突而轉為陡升上坡,體力與技巧略差的我,只好半途牽車而上罷了,幾經曲轉終達『三坑村』。
三坑村老街主要聚落就以永福宮為中心,向前伸展而去約150公尺的兩旁街屋所形成,那是一條短短的小街弄,永福宮前廣場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多餘的事物,簡單與樸拙是她的風格,喧鬧是奢侈的聲音;起造於民國前八十七年〈西元1824年〉的永福宮依舊不吝於展現她歷史的驕傲,退色的朱漆露出木頭的樸素,更加深她歲月的皺痕。幾方洗衣石板,一式「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淨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的觽刻,或許訴說著三坑人祖輩的人世觀點,頗令後人玩味。眼前盡是寧靜,在那緊緊貼靠著老街的一片灰黑屋牆上,尚留著清晰的『美化社區』的現代宣傳詞語,讓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在我眼中她似乎有著一種當代裝置性藝術的演出,令人莞爾!
坐在古老永福宮前廣場左側古老的雜貨鋪「亭仔腳」吃著古早味黑糖紅豆剉冰聊著現代的事,也是趣味,店家老闆在亭仔腳下,起大鍋,用力翻炒有著豬碎肉與紅蔥頭獨特香氣的佐料,備著隔天老街活動上用。此時參觀的外地遊客陸陸續續的進入到這一片小小的天地,也逐漸打破這一方的沉寂。
古老的街又動了起來,三坑子甦醒了。
註:回程因大鶯路段公路維修重舖柏油,故改走台3乙道至三峽,再轉入大漢溪河道回家。全程12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