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又是星期日,拋開既定的正常行程〈我們登山一族本來在每周星期天都會聚合在象山上的草寮〉,來一次「非常態」的自我扭曲,況且今天天氣也真涼爽到讓我臨時起意「自己一個人放縱山林一天」,立意已定,就選定走一圈----『大湖山莊→大溝溪親山廊道→鯉魚山步道→鯉魚尖→鯉魚山→圓覺寺→圓覺步道→圓覺瀑布→葉氏祖廟→大湖山莊』。
多年前在友人帶領下曾走過葉氏祖廟一線,當時大溝溪整治計畫剛開挖,也不甚了解計畫內容與目的;待經過大湖國小繼續前進約200公尺,走到大湖山莊街底,猛一進入眼簾的是一輪饅頭小丘的綠野山坡,登上了坡,頓時豁然開朗,深遠雜沓的深翠綠林山谷間躺著一帶白水小澗,在那溪澗轉彎處的小丘上杵著的涼亭更顯得她的柔弱親切,這一切的景,讓我站在這崗上許久而不忍離去,頓時對大湖住民興起了一絲的羨慕,真的「好幸福」!
←‧這一片的翠綠是大湖住民的心靈財富,正前方是鯉魚山的頭,山腳下葉氏祖廟占有地靈之便,左上山頭便是碧山巖。
台北市內湖區的大溝溪發源於標高四八五公尺之白石湖山,流域長約三五00公尺,屬匯聚山坡水流的小溪溝,又名圓覺小溪,下游注入大湖,經大湖調節溢流後注入基隆河,為基隆河支流之一。因鄰近的大湖山莊住宅密集,原有溪溝由箱涵下水道取代。人與大自然爭地結果,導致民國八十六年溫妮颱風來襲時,所挾帶之強烈豪雨造成嚴重淹水。為減少豪雨災情對居民之危害,才進行大溝溪整治,並運用近生態工法營造的溪流,除考量排洪外,並提供鄰近社區休閒遊憩空間及恢復原有溪溝生態環境為規劃目標。
走過大溝溪廊道盡頭,開始登上往圓覺瀑布之道,行約5分鐘遇上岔路,取左線登上往鯉魚山之花崗岩石階,全程約1公里,石階總數約1000階。鯉魚山,海拔222公尺,舊稱「小尖坑山」,山頂有亭與人休息方便,視野展望頗佳,今日見得那101大樓深藏雲霧間,獨露最高塔層於雲上,似乎在向眾人
獨白他的偉大。 離開涼亭一路下山,道旁兩邊點綴著水泥塑置的「小人國」景觀,雖無自然之趣亦陳舊過時,然亦成為鯉魚山的特色一景。
12點整走出鯉魚山尾〈靠近碧山巖登山口處〉之登山口,轉進圓覺步道,從圓覺寺停車場往對面可以 很清楚的看到鯉魚山的大魚頭往圓覺瀑布方向喝著潭水,小魚尾搖擺在碧山路上,其景傳神,不失『鯉魚山』之美名。自此一路下坡,走在無日曬的沁涼林間小徑,甚為舒適,如吃了三千人參果;不久達瀑布區,瀑布一水天上傾瀉而下,然水幅不寬,無奔騰之勢,但見柔順優雅之姿;一路尋隙切縫激起無名水花往下游而去,由於水勢溫柔,有多起遊人髫稚便將親水玩樂起來,使得這清冷的山間迴盪著一番的歡笑!〈感覺真好〉
稍事休息,繼續上路,此段路程臨水而行景觀異於之前山上一途,也使得今天樂山、樂水皆然也。下午1 點06分環繞一圈的行程終於轉合回到岔路點,循著大溝溪轉個彎去葉氏祖廟前拍張照,然後再去看看它整治後的內容〈與多年前尚未整治前的景觀確實有很大的改變,也多了一處遊憩景點了。〉,領略一下其排洪、防砂、蓄水功能結構之妙,真不簡單,感佩水利工程人員的專業與良心。
*台灣共有三座「鯉魚山」,分別位於:
1.花蓮縣壽豐鄉,標高601公尺,3等三角點。
2.高雄縣內門鄉,標高130公尺,4等三角點。
3.台北市內湖區,標高222公尺,4等三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