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而福地藔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就艋舺地區的觀點來看,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因此可以理解,剝皮寮街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
記憶的牆垣
記憶的牆總是存在的,緊緊地靠著,一面接著一面,聯成一片記憶的海………..
剝皮寮歷史街區〈今康定路173巷〉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3月某日午後,帶著適度的慵懶騎著單車沒有目標的遶街走巷,沿景美溪畔輕鬆地騎往跑馬町,穿出青年公園,像隻無頭蒼蠅似地逢巷道就轉,在這以前稱為南機場的社區裡瞎闖,竟也不知地就輕騎逛到了廣州街附近,在等紅燈時,猛一抬頭,怎麼正前方康定路口發展著一棟新鮮的低矮建築,看來似乎是展覽館的模樣,趨前探究,原來正是2月24日才揭幕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摘自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之成立緣起》